栖霞:释放民营经济创业创新更强活力
日前市政府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实现南京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11月13日栖霞区也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贯彻落实市里部署,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据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栖霞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创新的主体力量、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去年非公经济企业数总量占全区的80%,非公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为85%。
栖霞区民营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以栖霞高新区为例,去年底成立至今,入驻企业已达1650家,集中了新浪江苏、华威医药、金茂投资、腾讯众创、三宝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如今栖霞区的非公经济正进一步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是栖霞发展活力的“温度计”
栖霞位于南京城东北,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和航运中心,聚集着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级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国家级长江航运物流枢纽。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栖霞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起步不算早,但已取得长足进步,发展潜力和空间仍然很大。新形势下,栖霞区的一大要务是对照上级要求、对标先进地区经验,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顺利发展。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栖霞发展活力的“温度计”。负责人介绍,该区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工作表现在,加强政策引导,聚焦实体经济增长。一是开通栖霞中小企业之家、双创栖霞等微信公众号以及栖霞区中小企业、软件和新兴产业、科技企业等QQ工作群,坚持每天集成汇总国家、省、市、区各级政策信息,进行细化整理和精准推送;二是经信、发改、科技、商务以及工商联等部门加强工作协调配合,联合组织开展“南京市委市政府一号文政策解读”、“栖霞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奖励补贴政策解读”等政策宣贯活动10余场;三是在省市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基础上,叠加区级奖励补贴政策,形成了“创新投入—政策扶持—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推动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四是以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孵育体系,加快促进以新技术研发、新业态创造、新模式创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不断涌现。
在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创新首位高地方面。栖霞区一是成立栖霞高新区,紧扣新型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科技和信息服务、文旅康养等现代服务业,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2+2+2”新产业体系,努力构建创业氛围最浓、政策落实最好、服务体系最全的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高地;二是成立区级的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成长、管理升级、技术创新、融资发展的一站式综合性服务;三是积极落实市委提出的“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推动孵化一批高科技企业。全区签约新建新型研发机构32家,已孵化科技型企业和企业近百项。
在重视企业培育,推动企业成长壮大方面,栖霞区一是加快打造培育载体。目前,全区累计有各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基地)15家;二是积极培育百优民营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先后有华威医药等6家企业入选南京市百优民营企业。截至今年,累计入库省级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达到6家;三是制定出台《栖霞区民营科技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构建“初创企业—中小企业—入库培育—民营科技企业”全过程孵育链,疏通高企成长的源头活水。今年以来,先后有193家民营科技企业申报高企。日前34家公示企业通过国家认定,里面包括29家民营企业。
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民企落户
去年,栖霞在全国首创的“放管服”改革举措“商事登记不见面审批”系统上线,得到了中央编办的认可,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对于栖霞区这一改革创新举措,省市先后在栖霞召开“不见面审批”推进会,加以推广部署。栖霞并未停止探索创新的步伐。今年“商事登记不见面审批”系统2.0版上线,将“不见面”升级为全领域、全过程、全覆盖。打开手机微信号,民营企业经营者新注册公司只需轻点手机、全程不见面,最快15分钟就可拿到营业执照。
栖霞“不见面审批”这一重要的制度创新,已被作为全省“放管服”名片来打造。市领导在调研栖霞“不见面审批”2.0版后批示,要加大推广力度,着力提升南京的营商环境。随着营商环境的优化,栖霞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前不久,栖霞区推出首批“商事登记不见面审批”16个事项标准包括《不见面审批工作规范》《商事登记不见面审批系统操作规范》等。仅《商事登记不见面审批系统操作规范》就有3大章11项规定,其中包括申报流程、现场办理等细化内容。《操作规范》则可以让民营企业经营者也能一目了然,增加“不见面审批”实时受理、审批、打照、发照任务等流程的透明度。
据悉,到年底,栖霞区28个区级部门的458个事项和街道服务中心的132个事项将全部实现标准化。对于栖霞区来说,“不见面审批”仍在发展中,在省质监局、省发改委的监督下,这一改革创新的成果将进一步固化,流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栖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不见面”审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条线都在协同配合。此项系统性改革创新,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将“权力清单”变为了“服务清单”。“让数据多跑路、让科技来把关、让群众少跑腿”,栖霞将继续探索政务服务新模式,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区。改革的成功运用,映照出栖霞区在“放管服”改革中打出的一套组合拳,集成创新“不见面”审批改革的“栖霞样本”,已经逐渐形成。栖霞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民企落户。
推动“两落地一融合” 打造产业地标促进民企高质量发展
今年,世界计算机领域顶尖科学家、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唯一亚裔得主姚期智率队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落户栖霞区,成为全市人工智能产业的新地标。姚期智先生介绍,他在充分了解了南京“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的“两落地一融合”工作后,更加深了合作意愿。
据了解,图灵研究院成立以来,该区成功举办了交叉智能峰会,建立人工智能发展平台,研究院得到充分发展。目前已孵化项目5个,在孵项目10个。此外,以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的资深专家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15个科研项目正在立项中,研究题目包括共享经济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区块链安全的分析与防护等,待项目成熟后即可进入图灵院进行孵化落地。围绕生物新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引进和培育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礼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在细胞治疗、精准医疗等领域重点企业,生命健康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栖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该区为深入贯彻落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要求,加快推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围绕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科技和信息服务、文旅健康等现代服务业,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做规划、出政策、做基础、多调查、勤梳理、优环境,推动“两落地一融合”,全力打造产业地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桥梁纽带”作用 服务好非公有制经济
据了解,前不久,栖霞高新区商会暨党总支成立。“新平台”汇聚了近300名优秀企业负责人、商界和学界代表,将进一步凝聚“霞商”群体,发扬诚信敬业、创新求变、敢为人先的“霞商精神”,助力栖霞非公经济腾飞。这是栖霞区委统战部推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40年,‘霞商精神’助力新征程”的一个重要节点。改革开放40年来,栖霞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创新的主体力量、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成立商会党总支后,将加强政治引领,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非公经济企业健康发展,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非公经济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新形势新时代下,非公经济企业发展需要再出发。”栖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要建好服务企业的载体和平台。服务企业需要精准把握、精细服务,需要想得更细、做得更全,用共享思维帮助企业发展,为企业嫁接资源。高新区商会起点高、规模大,商会成员层次高,不仅吸收了知名企业家、一流学府的专家教授、政府参事,投融资机构、基金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都有加盟,此外高新区合作的10个中介机构如税务事务所也主动申请加入。这一番跨界整合,让“霞商”可以获得融资、咨询、精算等方面更加专业精准的服务。其次要建好精神家园,用好示范引领。促进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他们打造好“精神家园”。高新区商会成立,同时成立商会党总支,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商会会员的桥梁作用。抓示范引领,依托大统战工作格局,培养了一批知名企业家,树立一批“霞商精神”典型代表,放大“霞商精神”辐射带动力。
栖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工商联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政府管理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近年来,栖霞区工商联以四好商会创建为抓手,紧紧围绕两个健康,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成效显著。一是加强政治引领,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先后举办区工商联井冈山专题教育培训班、古田红色教育培训班等活动,同时加强党对商会的领导,积极推进基层商会的党组织建设,形成了全区商会党建的工作体系;二是加强学习交流,稳步提升非公经济人士综合能力。定期举办“霞商讲堂”和“区青商沙龙”,协办区委统战部“同心讲堂”,邀请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省委党校的专家学者解读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辅导健康养生知识,近1000人次参加活动;三是加强精准服务,助力会员企业做大做强。结合市区大走访,组织走街道、走园区、走企业等“三走”活动,与近100位企业负责人面对面,认真听取诉求,协调相关部门和街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为全区民企的文化建设、法律咨询、技术改造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加强正面引导,鼓励会员履行社会责任,弘扬企业家精神。组织区青企会、栖霞街道商会、高力汽配城商会与八卦洲外沙村等3个经济薄弱村常年结对帮扶,开展霞商西部行活动,组织骨干企业为湟中和商洛援建小学图书室、贫困村爱心超市,鼓励和引导全区非公经济人士投身光彩事业和慈善事业,投身精准扶贫工作,三年捐资捐物超过1500万元。
2020-12-08
2020-03-05
2020-01-02